【出口答疑001】出口退稅原理
1、出口貨物退(免)稅是在國際貿易業務中,對我國報關出口的貨物退還或免征在國內各生產環節和流轉環節按稅法規定交納的增值稅和消費稅。
2、出口退稅,實際是出口免、退稅。由于增值稅實行的間接計稅法,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應納稅額=銷項-進項,所以在實際操作中,銷項是免的,進項是退的,取得退稅款。值得注意的是,出口退稅的退稅款和其他類型的退稅不一樣,出口退稅,退的是進項稅額;其他退稅,退的是應納稅額。所以在申報表中,免抵退貨物應退稅額,和進項轉出一樣為可抵扣稅額的負數,原因就是,該筆進項已經退還給你了,自然不可以再抵扣,應該從可抵扣稅額中減除。
1、對出口產品退稅是一個“國際慣例”而非“政策優惠”。國家將出口貨物出口前在國內生產、流通環節實際承擔的增值稅、消費稅,在貨物報關出口后退還給出口企業,使出口貨物以不含稅價格進入國際市場,有效地避免國際雙重課稅。企業退稅的實質是退國內生產流轉環節已征增值稅,來料加工退國內料件國內勞務已征增值稅。
2、出口退稅是為了將出口貨物的整體稅負歸零。原因很簡單,就是鼓勵出口,降低出口貨物的價格,提高本國貨物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3、公平稅負原則:為了保證各國商品在參與國際貿易時能夠公平競爭,消除因各國稅收政策不同,造成的出口貨物稅收含量差異,要求各國按照國際慣例,退還已征收的出口貨物間接稅,以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
4、零稅率原則:征多少,退多少。國家利用退稅率來實現宏觀調控目標,如調控產業結構設定低退稅率來限制低附加值的產品出口,設定高退稅率來鼓勵高附加值的產品出口。所以,盡管零稅率那退稅率應該全部是17%,國家還要設置不同檔次的退稅率。增值稅的退稅率不一定等于稅率,出口退稅率有17%、14%、13%、11%、9%等幾檔,是為了通過退稅率來控制出口的原因。鼓勵出口呢,退稅率就高點,控制出口呢,退稅率就低點。退稅率為0,就是不免不退了。
1、又免又退
一般納稅人,既有銷項,又有進項,為把稅負歸零,自然是銷項免,進項退,又免又退。
2、只免不退
如果出口的貨物沒有進項,自然是只免銷項,進項沒有就不用退了。比如小規模納稅人、免稅產品,都是沒有進項的情況。只免不退,就達到了稅負歸零的目的。
3、不免不退
針對的是不鼓勵出口的貨物。比如原油,自己都不夠用,還得進口,能讓你出口就不錯了,就不要想出口退稅的事了,想想那些禁止出口的貨物。
退稅方式和計算
出口退稅分為三種方式:免稅、免退稅、免抵退稅。其中,免稅就是不交稅,根本不用算,也不用管,需要計算和理解的,只有退稅,這也是我們把出口貨物退(免)稅簡稱為出口退稅的原因。
(一)外貿企業:免、退稅
【例1】:某有進出口經營權的外貿企業收購一批貨物報關出口,收購貨物取得的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注明的購貨金額為100000元,增值稅額為17000元,款項已銀行存款支付。該貨物的退稅率為13%,出口銷售價格為15000美元(匯率1:8.30)。
1、采購貨物時:
借:庫存商品 100,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17,000
貸:銀行存款 117,000
2、出口銷售免稅,貨款折合人民幣:
借:銀行存款 124,500 (15000×8.30)
貸:主營業務收入 124,500
3、結轉成本:
借:主營業務成本 100,000
貸:庫存商品 100,000
4、計算不予退還的進項稅額:100000×(17%-13%)=4,000
借:主營業務成本 4,000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4,000
5、應收出口退稅:
借:應收出口退稅 13,000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13,000
6、收到出口退稅:
借:銀行存款 13,000
貸:應收出口退稅 13,000
【例2】:某外貿企業購進出口貨物一批,含稅貨值人民幣100萬元。貨物以離岸價(FOB)20萬美元報關出口。外匯核算采用交易發生日的即期匯率將外幣金額折算為記賬本位幣金額的辦法,貨物報關出口當日的外匯牌價中間價為 1:6.6。該出口貨物的退稅率為15%。
1、如貨物已驗收入庫,發票已到,貨款已付時:
借:庫存商品—庫存出口商品 854,700.85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145,299.15
貸:銀行存款 1,000,000.00
2、核算出口退稅額時:
(1)核算應退稅額
借:其他應收款—應收出口退稅款 128,205.13(外購價格*退稅率)
【128,205.13=854,700.85*15%】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 128,205.13
(2)不予退稅進項稅額轉出
借:主營業務成本—一般貿易出口銷售成本 17,094.02(外購價格*不予退稅率)【17,094.02=854,700.85*(17-15%)】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 17,094.02
3、出口貨物報關銷售時:
借:應收外匯賬款—XX外商 1,320,000.00
貸:主營業務收入—一般貿易出口銷售收入 1,320,000.00
4、結轉出口商品成本時:
借:主營業務成本—一般貿易出口銷售成本854,700.85
貸:庫存商品—庫存出口商品 854,700.85
5、收到增值稅退稅款時:
借:銀行存款 128,205.13
貸:其他應收款—應收出口退稅款 128,205.13
6、開戶銀行以1:6.5買入價將該筆外匯全部結匯時:
借:銀行存款—人民幣戶 1,298,700.00
財務費用—匯兌損益 19,980.00
貸:銀行存款—美元戶 1,318,680.00
7、月末結轉損益時:
(1)結轉出口銷售收入
借:主營業務收入—一般貿易出口銷售收入 1,320,000.00
貸:本年利潤 1,320,000.00
(2)結轉出口銷售成本
借:本年利潤 871,794.87
貸:主營業務成本—一般貿易出口銷售成本871,794.87
(二)生產企業:免、抵、退稅
外貿企業日常業務中,大量的常見的貿易類型,主要是一般貿易(出口貿易)和加工貿易(來料加工和進料加工)這兩種。一般貿易是與加工貿易相對而言的貿易方式。指將貨物單邊輸出關境的出口貿易方式。
免:是指對生產企業出口的自產貨物,免征本企業生產銷售環節增值稅;
抵:是指生產企業出口自產貨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動力等所含應予退還的進項稅額,抵頂內銷貨物的應納稅額;
退:是指生產企業出口的自產貨物在當月內應抵頂的進項稅額大于應納稅額時,對未抵頂完的部分予以退稅。
由于生產貨物所涉及的可抵扣的原材料、水電、運費等眾多,無法準確清分出口部分和內銷部分各自對應的進項,就無法準確核算出口應退的進項稅部分。假設能夠準確核算各自的進項,那么內銷的銷項-進項=應納稅額交稅,出口對應的進項退稅,交給國稅局,國稅局再退給你,雙方豈不是都很累?
所以抵,就是用出口對應的應退進項,抵頂內銷對應的應納稅額,最終確認退稅的部分。抵就是一個計算退稅的過程,其實質就是計算全部的應納稅額。退稅能抵完了,應納稅額就是正的,只交稅就行,如果該退的稅抵不完,應納稅額就是負數,這個數就該退稅。
出口退稅類型
按照現行稅收政策規定,出口退稅可分為三種方式:
一是又免又退。一般納稅人出口貨物,既有銷項稅,又有進項稅,若為把稅負歸零,自然是把銷項稅免除,把進項稅退還,又免又退。
二是只免不退。如果出口的貨物沒有進項稅,自然只免銷項稅,進項稅沒有就不用退了。比如小規模納稅人、免稅產品,都是沒有進項稅的情況。只免不退,就已達到稅負歸零的目的。
三是不免不退。針對的是國家不鼓勵出口或限制出口的貨物。比如原油,自己都不夠用,還得進口,更別說那些禁止出口的貨物。
退稅率
增值稅的退稅率不一定等于征稅率,出口退稅率有17%、16%、15%、13%、9%、5%和3%等若干檔,是為了通過退稅率來控制出口。國家鼓勵出口的貨物,退稅率就高一些;限制出口的,退稅率就低一些。
出口退稅的計算
出口退稅可分為三種方式:一是“免、退”稅;二是“免”稅;三是“免、抵、退”稅。免稅就是不繳稅,實際操作中不需要計算,需要理解和計算的,只有退稅,這也是我們把出口貨物退(免)稅簡稱為出口退稅的原因。
。ㄒ唬┟、退稅
這種方式針對的是外貿企業,即進出口貿易的商業企業。外貿企業出口退稅的計稅基礎是購進價格。
例如,某外貿企業購進一批貨物全部出口,以不含稅價格100萬元購進,以200萬元價格出口,稅率17%,退稅率13%.
出口的時候,免銷項稅,不用單獨計算。退稅的時候,應退增值稅=100×13%=13(萬元)。
稅率差產生的4萬元,作進項稅額轉出,計入銷售成本。
。ǘ┟舛
這種方式沒有退稅,沒有計算,不多做解釋。
。ㄈ┟、抵、退稅
這是出口退稅業務的難點,專用名稱多,不容易理解,其實,弄明白“抵”稅的原理,該項業務就迎刃而解了。
自產貨物在生產中涉及原材料、水電費和運費等眾多可抵扣項目,無法準確區分出口貨物和內銷貨物對應的進項稅。即使能夠準確核算各自的進項稅,由于生產企業的內銷部分繳納增值稅,而出口部分實行退稅,雙軌運行,必然會增加征納雙方的成本。由此引入“抵”稅概念!暗帧笨梢岳斫鉃橐粋計算退稅的過程,也就是全面計算生產企業實際應納稅額。如果進項稅抵完了,應納稅額是正數,企業需要繳納;如果該進項稅抵不完,應納稅額是負數,國家應該退還。
因此,“免、抵、退”中的“退”稅,實際上應該理解為出口部分對應的應退進項稅=免抵退中的“抵”+免抵退中的“退”。
免抵退稅計算并不復雜,只有五步。生產企業出口退稅的計稅基礎是出口貨物離岸價格(FOB)。
例如,生產企業全部材料是200萬元購進,進項稅額34萬元,內銷貨物80萬元產品,銷售稅額13.6萬元,當期出口貨物220萬元,稅率17%,退稅率13%。
第一步:稅率差異部分進項稅應轉出,進成本。
出口價格×(征稅率-退稅率)=220×(17%-13%)=8.8(萬元)。
會計分錄(單位:萬元,下同):
借:主營業務成本 8.8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 8.8。
第二步:計算應納稅額,也是計算抵稅數額。
應納稅額=內銷銷項稅-(進項稅-稅率差異部分的進項稅)-上期留抵=13.6-(34-8.8)-0=-11.6(萬元)。
應納稅額為負數,說明進項稅未抵完,應予以退稅。
第三步:計算免抵退稅額,即免抵退稅最高限額。
免抵退稅額=離岸價×退稅率=220×13%=28.6(萬元)。
第四步:計算實際應退稅額,取第二步的絕對值與第三步的較小者。
實際退稅為11.6萬元。
會計分錄:
借:其他應收款——應收出口退稅(增值稅) 11.6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 11.6。
第五步:計算免抵稅額=免抵退稅額-應退稅額=28.6-11.6=17(萬元)。
會計分錄:
借: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 17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 17。
這里應該說明的事項:
1.如果第二步計算得出是正數,那就是企業承擔的進項稅抵完了,繳稅。
2.如果第四步中,較小者為第三步,退稅就是第三步的數,因為第三步是免抵退稅最高限額。
3.免抵稅額不在增值稅申報中體現,它是計算城建稅與教育費附加的稅基。
進料加工復出口和來料加工復出口
來料加工和進料加工是全然不同的兩種加工出口方式,其出口的主體決定了這兩種方式的退稅方式。
。ㄒ唬┻M料加工復出口
進料加工復出口業務,原材料從國外進口,產成品出口到國外,形象地說是“兩頭在外”。
如果出口的主體是加工企業,業務的實質就是自產。本來進口材料需要繳納增值稅,加工完工出口時再退增值稅,程序相當繁瑣!哆M料加工貿易免稅證明》的作用是證明購進材料免稅,出口時,出口貨物的離岸價減除免稅進料的成本確定,避免納稅與退稅環節重復。
如果出口的主體是外貿企業,因其沒有加工產品的能力,需要委托加工企業加工后再出口,所以在計算退稅額的時候不僅要考慮原輔材料的退稅率、進口料件實征的增值稅稅款,而且要考慮支付的加工費金額和退稅率。
。ǘ﹣砹霞庸统隹
出口的主體是外貿企業,業務的實質就是生產企業委托加工業務的受托方,材料和成品都是委托方的,即“從哪里來回哪里去”。與一般的受托加工不同的是,內銷的加工費應繳納增值稅;出口則加工費免稅。由于沒有進項稅,只免稅不退稅。
出口退稅分為三種方式:免稅、免退稅、免抵退稅。其中,免稅就是不交稅,根本不用算,也不用管,需要計算和理解的,只有退稅,這也是我們把出口貨物退(免)稅簡稱為出口退稅的原因。
基本概念
1、出口貨物退(免)稅是在國際貿易業務中,對我國報關出口的貨物退還或免征在國內各生產環節和流轉環節按稅法規定交納的增值稅和消費稅。
2、出口退稅,實際是出口免、退稅。由于增值稅實行的間接計稅法,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應納稅額=銷項-進項,所以在實際操作中,銷項是免的,進項是退的,取得退稅款。值得注意的是,出口退稅的退稅款和其他類型的退稅不一樣,出口退稅,退的是進項稅額;其他退稅,退的是應納稅額。所以在申報表中,免抵退貨物應退稅額,和進項轉出一樣為可抵扣稅額的負數,原因就是,該筆進項已經退還給你了,自然不可以再抵扣,應該從可抵扣稅額中減除。
核心原理
1、對出口產品退稅是一個“國際慣例”而非“政策優惠”。國家將出口貨物出口前在國內生產、流通環節實際承擔的增值稅、消費稅,在貨物報關出口后退還給出口企業,使出口貨物以不含稅價格進入國際市場,有效地避免國際雙重課稅。企業退稅的實質是退國內生產流轉環節已征增值稅,來料加工退國內料件國內勞務已征 增值稅。
2、出口退稅是為了將出口貨物的整體稅負歸零。原因很簡單,就是鼓勵出口,降低出口貨物的價格,提高本國貨物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3、公平稅負原則:為了保證各國商品在參與國際貿易時能夠公平競爭,消除因各國稅收政策不同,造成的出口貨物稅收含量差異,要求各國按照國際慣例,退還已征收的出口貨物間接稅,以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
4、零稅率原則:征多少,退多少。國家利用退稅率來實現宏觀調控目標,如調控產業結構設定低退稅率來限制低附加值的產品出口,設定高退稅率來鼓勵高附加值的產品出口。所以,盡管零稅率那退稅率應該全部是17%,國家還要設置不同檔次的退稅率。增值稅的退稅率不一定等于稅率,出口退稅率有17%、14%、13%、11%、9%等幾檔,是為了通過退稅率來控制出口的原因。鼓勵出口呢,退稅率就高點,控制出口呢,退稅率就低點。退稅率為0,就是不免不退了。
主要類型
1、又免又退:一般納稅人,既有銷項,又有進項,為把稅負歸零,自然是銷項免,進項退,又免又退。
2、只免不退:如果出口的貨物沒有進項,自然是只免銷項,進項沒有就不用退了。比如小規模納稅人、免稅產品,都是沒有進項的情況。只免不退,就達到了稅負歸零的目的。
3、不免不退:針對的是不鼓勵出口的貨物。比如原油,自己都不夠用,還得進口,能讓你出口就不錯了,就不要想出口退稅的事了,想想那些禁止出口的貨物。
退稅方式和計算
出口退稅分為三種方式:免稅、免退稅、免抵退稅。其中,免稅就是不交稅,根本不用算,也不用管,需要計算和理解的,只有退稅,這也是我們把出口貨物退(免)稅簡稱為出口退稅的原因。
(一) 外貿企業:免、退稅
案例一:某有進出口經營權的外貿企業收購一批貨物報關出口,收購貨物取得的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注明的購貨金額為100000元,增值稅額為17000元,款項已銀行存款支付。該貨物的退稅率為13%,出口銷售價格為15000美元(匯率1:8.30)。
1、采購貨物時:
借:庫存商品 100,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17,000
貸:銀行存款 117,000
2、出口銷售免稅,貨款折合人民幣:
借:銀行存款 124,500 (15000×8.30)
貸:主營業務收入 124,500
3、結轉成本:
借:主營業務成本 100,000
貸:庫存商品 100,000
4、計算不予退還的進項稅額:
100000×(17%-13%)=4,000
借:主營業務成本 4,000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4,000
5、應收出口退稅:
借:應收出口退稅 13,000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13,000
6、收到出口退稅:
借:銀行存款 13,000
貸:應收出口退稅 13,000
(二)生產企業:免、抵、退稅
外貿企業日常業務中,大量的常見的貿易類型,主要是一般貿易(出口貿易)和加工貿易(來料加工和進料加工)這兩種。一般貿易是與加工貿易相對而言的貿易方式。指將貨物單邊輸出關境的出口貿易方式。
免:是指對生產企業出口的自產貨物,免征本企業生產銷售環節增值稅;
抵:是指生產企業出口自產貨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動力等所含應予退還的進項稅額,抵頂內銷貨物的應納稅額;
退:是指生產企業出口的自產貨物在當月內應抵頂的進項稅額大于應納稅額時,對未抵頂完的部分予以退稅。
由于生產貨物所涉及的可抵扣的原材料、水電、運費等眾多,無法準確清分出口部分和內銷部分各自對應的進項,就無法準確核算出口應退的進項稅部分。假設能夠準確核算各自的進項,那么內銷的銷項-進項=應納稅額交稅,出口對應的進項退稅,交給國稅局,國稅局再退給你,雙方豈不是都很累。
所以抵,就是用出口對應的應退進項,抵頂內銷對應的應納稅額,最終確認退稅的部分。抵就是一個計算退稅的過程,其實質就是計算全部的應納稅額。退稅能抵完了,應納稅額就是正的,只交稅就行,如果該退的稅抵不完,應納稅額就是負數,這個數就該退稅。
“免抵退”是日常會計處理上的難點,特別是一些中小企業對于“免抵退”的會計處理極不重視,盡管納稅申報過程中不存在偷稅漏稅的行為,但是不規范的會計核算,將無法真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因此本文結合具體案例,從實務角度分析了進出口企業免抵退稅的計算方法及會計處理,為企業日常進行出口免抵退的會計處理提供借鑒。
出口退稅就是對出口商品實行零稅率,主要是讓我國的出口商品以不含稅的價格進入國際市場。其中免抵退稅就是出口退稅的一種方式。根據我國稅法的規定,“免”稅,是指對生產企業出口的自產貨物,免征企業銷售環節增值稅;“抵”稅,是指生產企業出口自產貨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動力等所含應退還的進項稅額,抵減內銷貨物的應納稅額;“退”稅,是指生產企業出口自產貨物在當月內應退還的進項稅額大于內銷貨物的應納稅額時,對未抵減完的進項稅額部分予以退稅。
免抵退稅的計算方法主要有兩種:
。ㄒ唬┏隹谄髽I的全部原材料都來自于國內
免抵退稅的計算主要分為五個基本計算步驟:第一,計算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公式: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稅額=離岸價格×外匯人民幣牌價×(增值稅稅率—出口退稅率);第二,計算當期應納增值稅額。公式:當期應納稅額=當期內銷貨物的銷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當期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上期期末留抵稅額;第三,計算免抵退稅額。公式:免抵退稅額=出口貨物離岸價×外匯人民幣牌價×出口貨物退稅率;第四,確定應退稅額。主要是比較當期應納稅額和免抵退稅額兩者的大小,取較小者;第五,確定免抵稅額。
。ǘ┏隹谄髽I有進料加工業務
免抵退稅的計算主要分為七個基本計算步驟:
第一,計算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的抵減額。公式: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抵減額(視同進項)=免稅購進原材料價格×(出口貨物征稅率—出口貨物退稅率);
第二,計算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公式:當期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稅額=出口貨物離岸價格×外匯人民幣牌價×(出口貨物征稅率—出口貨物退稅率)—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抵減額;
第三,計算當期應納增值稅額。公式:當期應納稅額=當期內銷貨物的銷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當期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上期期末留抵稅額;
第四,計算免抵退稅額抵減額。公式:免抵退稅額抵減額=免稅購進原材料價格×進口貨物退稅率;
第五,計算免抵退稅額。公式:免抵退稅額=出口貨物離岸價×外匯人民幣牌價×出口貨物退稅率—免抵退稅額抵減額;
第六,比較確定應退稅額;
第七,確定免抵稅額:如果當期期末留抵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則當期應退稅額=當期期末留抵稅額,當期免抵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當期應退稅額;如果當期期末留抵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則當期應退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當期免抵稅額=0。
案例1:某自營出口的生產企業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出口貨物的征稅率為17%,退稅率為13%。20×4年8月的有關經營業務為:購進原材料一批,取得的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注明的價款為250萬元,外購貨物準予抵扣的進項稅額35萬元通過認證。5月末留抵稅款4萬元,本月內銷貨物不含稅銷售額100萬元,收款117萬元存入銀行,本月出口貨物的銷售額折合人民幣200萬元。要求計算當期的免抵退稅額并做相關會計分錄。
1.剔稅:當期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稅額=250×(17%-13%)=10(萬元)。
2.抵稅:當期應納稅額=100×17%-(35-10)-4=-12(萬元)。
3.算尺度:出口貨物免抵退稅額=200×13%=26(萬元)。
4.比較:如當期期末留抵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則當期應退稅額=當期期末留抵稅額,即該企業當期應退稅額為12萬元。
5確定:如當期免抵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當期應退稅額,則當期免抵稅額=26-12=14(萬元)。
會計處理如下:
。1)不予抵退的增值稅:
借:主營業務成本10萬元;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10萬元。
。2)應退稅額部分:
借:應收補貼款12萬元;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12萬元。
。3)免抵稅額部分:
借: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產品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14萬元;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14萬元。
根據兩個會計分錄的貸方合計數,12加上14就是企業的出口退稅限額26萬元。
案例2:某自營出口的生產企業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出口貨物的征稅率為17%,退稅率為13%。20×4年10月的有關經營業務為:購進原材料一批,取得的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注明的價款為200萬元,外購貨物準予抵扣的進項稅額34萬元通過認證。當月進料加工免稅進口料件的組成計稅價格為100萬元。上月末留抵稅款6萬元,本月內銷貨物不含稅銷售額為100萬元,收款117萬元存入銀行,本月出口貨物的銷售額折合人民幣200萬元。要求計算該企業當期的免抵退稅額并做相關會計分錄。
。1)計算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抵減額=免稅進口料件的組成計稅價格×(出口貨物征稅率-出口貨物退稅率)=100×(17%-13%)=4(萬元)。
。2)剔稅: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當期出口貨物離岸價×外匯人民幣牌價×(出口貨物征稅率-出口貨物退稅率)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抵減額=200×(17%-13%)-4=4(萬元)。(3)抵稅:當期應納稅額=100×17%-(34-4)-6=-19(萬元)。
。4)計算免抵退稅額抵減額=免稅購進原材料價格×出口貨物退稅率=100×13%=13(萬元)。
。5)算尺度:出口貨物免抵退稅額=200×13%-13=13(萬元)。
。6)比較:如當期期末留抵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則當期應退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即該企業應退稅額=13(萬元)。
。7)確定:如當期免抵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當期應退稅額,則當期該企業免抵稅額=13-13=0(萬元)。
。8)8月末留抵結轉下期繼續抵扣稅額為6萬元(1913)。
會計處理如下:
。1)不予抵退的增值稅:
借:主營業務成本4萬元;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4萬元。
。2)應退稅額部分:
借:應收補貼款19萬元;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19萬元。
根據第二個會計分錄的貸方數額19萬元減去8月末留抵結轉下期繼續抵扣稅額6萬元就是企業的出口退稅限額13萬元。
。ㄒ唬o論是原材料均從國內購進的出口企業還是有來料加工業務的出口企業,在計算免抵退稅的過程中,大致都要經過五個步驟,包括剔稅-抵稅-算尺度-比較-確定免抵稅額。根據這五個步驟得出來的結果做出會計處理,便也順理成章。
。ǘ┰跁嬏幚淼倪^程中,筆者認為在“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科目中的二級明細科目“出口產品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應該是核算出口退稅總額中以抵的方式退的那部分增值稅,而不是免稅和抵稅的合計數。所以,筆者建議,必須更改二級明細科目,將其改為“出口產品免稅和抵稅減少內銷產品應納稅額”。這樣才更便于理解,更符合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同時根據稅法的規定,企業的出口退稅免征企業所得稅。筆者建議,“應收補貼款——出口退稅”科目應在“其他應收款”科目下的二級科目核算。
。ㄈ榱耸苟悇仗幚砼c會計處理更一致,筆者建議,在做相應的會計處理時應當體現稅務處理的真實含義,或者在稅務處理上做相應的修改。比如,“免抵稅額”在含義上不過是應退稅額與免抵稅額之間的差額,并不是真正意義上出口免征或者可以抵減內銷的應納數額,但是卻在會計處理上被認為是反映免抵退稅的重要項目,作為“出口退稅”和“出口抵減內銷應納稅額”入賬,這種處理下是否合適,反映的會計信息是否屬實,不免讓人懷疑。